別讓農機“英年早逝”
在購機補貼政策的拉動下◕☁,近年來各地農業機械化發展很快◕☁,很多農村家庭都或多或少擁有幾件農機◕☁,有些家庭甚至購買了大中型機具₪│。尤其是雨後春筍般出現的農機專業合作社◕☁,少則擁有幾十臺◕☁,多則擁有幾百上千臺農機具◕☁,勢頭十分強勁₪│。秸稈粉碎打捆機
然而農機具數量快速增長的背後◕☁,暴露出一些後續服務性工作沒有跟上的問題◕☁,機庫棚建設當屬其中之一₪│。當前◕☁,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農機機庫面積偏小·₪、機具難以集中停放的現象◕☁,嚴重製約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₪│。很多農機合作社沒有符合標準的農機庫房◕☁,用的都是破舊簡易房◕☁,不僅沒有維修·₪、保養場地◕☁,而且還難以防盜₪│。據瞭解◕☁,一臺效能中上的收割機保養得好能用上10年◕☁,而保養不到位◕☁,通常只能用上3年至5年◕☁,導致“英年早逝”₪│。
窘境的出現◕☁,原因主要集中於“錢”和“地”₪│。例如◕☁,部分合作社規模較小◕☁,底子薄◕☁,資金較緊張◕☁,嚴重製約了機庫建設₪│。而規模較大的合作社相比較資金而言◕☁,用地指標則是更大的難點₪│。雖說各地出臺了一些合作社機庫棚用地政策◕☁,但落實起來比較難◕☁,諸如在報批·₪、徵地·₪、補償等方面都存在種種困難₪│。
筆者認為◕☁,政府和農機合作社應共同發力◕☁,強化監督與自我管理◕☁,進一步推動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做大做強₪│。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機庫棚建設補貼政策◕☁,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◕☁,同時出臺機庫棚建設用地政策並落實到位₪│。如此◕☁,才能有效地解決機庫建設難題◕☁,徹底杜絕農機露天放置“英年早逝”的現象₪│。